一g净土慰故魂

  这是一场让群众直接受益、吹来一阵移风易俗清风的大胆尝试。

  在沂水,以前安葬费少则一万多元,多则几万、十几万元甚至更高,现在至多花费一千到几千元的亲戚接待等费用就可以圆满办好丧事。截止目前,该县已有7770多户家庭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。

  镇长耿立江告诉我们,该镇这样的公墓一共建成6处,既符合国土、林业、规划部门的要求,又符合老百姓的意愿,可供全镇十年使用。“全部投入使用后,可节约耕地300亩,还能给每户节约殡葬费2万元,大大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。我们还把公墓和公益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数年后,这里将形成安详、和谐、美观的景观带。”

  “我们把沂水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沿袭数千年的殡葬体制,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需要,也是推进移风易俗、促进乡风文明的需要。要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,我们党委政府责无旁贷。”看着不远处正在扫墓的群众,薛峰说,“沂水县的殡葬改革到5月份就整整一年了,从这一年的实践来看,我们趟出了一条基层殡葬改革的有效路径,得到了群众拥护认可并自觉参与。”

  “通过改革,殡葬方面的一些陈规陋习得到了有效根治。”薛峰说,有的群众主动把原来修好未用的“闲坟”整平,有的群众把原来打好的棺材拆作他用;农村丧事过度殡葬、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杜绝,过去“打板”(即做棺材)、扎纸车纸马、做墓地营生以及吹鼓手的基本没了,佩戴黑纱、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,鞠躬代替了磕头,献花代替了烧纸,沂水小城“厚养俭葬”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。

  沂河西岸的长山公墓是沂水县许家湖镇的一处镇级公墓,层层排列整齐的墓碑点缀在松柏和黄菊之间。这里建成的400套,双穴墓可安置800名逝者,辐射全镇25个行政村的2.5万人。

  将逝者埋进公墓,看似容易,实际操作却不简单。75岁的刘相同是前南社村村民,去年6月,老人哥哥去世,嫂子坚决不同意将已经修好“闲坟”(老人事先为自己修建的墓地)的逝者送进公墓。作为一名老党员,刘相同和村里红白理事会人员一起,苦口婆心一次次相劝,最终让已经备好棺木的嫂子平了“闲坟”,处理了棺木,成为当年将逝者入驻公墓的第一人。没怎么花钱就办好了丧事对村里人震动很大,村民们逐步开始关注当地的这一“丧葬新政”。“今年清明,家人来此悼念逝者,看到这里环境好,嫂子很满意。”刘相同说。

  就是这场被称为“小坟墓”展示“大民生”的改革,引发了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等中央顶级媒体以及山东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,将之称为中国基层殡葬改革的“地方样本”。

  对此,沂水县委县政府算了一笔账:

  沂水县殡葬改革带来文明清风。(摄影:胡洪林)

  殡葬改革是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事,但国内一直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。对于在此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沂水县来说,改革风险极大,各种议论都有。

  “逝有所安”带来的沂水实践

  

一g净土慰故魂

  “这一路走来,真是很不容易。”薛峰坦言道:“殡葬改革说大也大,说小也小。说其‘大’,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人死为大,殡葬行业位居中国十大行业之首就说明了这一点,而新农村建设要做好移风易俗,最大的突破点就在殡葬上;说其‘小’,改革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突破,能否以小博大取得成功,都会对全国的基层殡葬改革产生影响。”

  过去沂水修一座坟少则七八千元,多则一两万元,买一口棺材少则三四千元,多则两三万元,加上其他各种费用,安葬一名逝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后,县财政每年大约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,但可为群众节省约2亿元,这个1:10的关系是经济账。

  65元办好了“身后事”

  

一g净土慰故魂

  这是一场涵盖所有殡葬环节全部免费的改革。

  散葬墓穴缺少管理,时间长了容易风化湮没,而公益性公墓则有专人看管,配套设施完善,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,方便逝者留名、后辈祭祀,这是祭祀账。

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

Copyright 2007-2008 All Rights Reserved